【原文】
郑濂碎梨,食者千余。不听妇语,七世同居。
明郑濂,七世同居,门旌天下第一家。太祖召问曰,汝家人口若干。对曰,千余。因问治家之道,对曰“惟不听妇人言耳”。上赐二梨,濂拜受归,上命校尉瞯之。濂至家,召家人齐谢恩,置水二缸,碎梨入水,饮之。上大悦。
张闰八世同居百余口,陈昉十三世同居七百余口,可谓繁矣。而郑濂七世同居千余口,宜郡守旌其门为“天下第一家”也。问其治家之道,惟守家法,不听妇言。呜呼,妇人之言,家之斧斤也,可不慎欤。
【白话故事】
郑濂,字忠德,明朝浙江浦江人,闻名于治家有道。他的家族,历经七世、绵延三百年不曾分家,合族聚居,人口上千,却井然有序、和谐至乐,因此被太守赐匾“天下第一家”。“和”是郑家的治家核心,也是家里每个人心中铭记之训。郑濂每天早起练书法都用心练习这个字,既为了修身养性,更为提醒自己时刻勿忘家训。
明太祖建国初期,渴求人才及治国之道,常派人在民间探访,发现了这个如此庞大的家族。听闻千人之家,明太祖惊讶又好奇,于是把郑濂召到京都皇宫,问道:“你家怎么会成为名满江南的‘天下第一家’?”郑濂回答说:“臣全族合灶共食,康乐和睦,至今已有七代了。太守认为可以鼓励乡里树立家族和乐的风俗,所以为我们题匾。”皇上问说:“你家一起吃饭的有多少人?”郑濂回答:“一千多人。”皇上不由赞叹:“千余人同居,真是天下第一家。”于是先让他退下,打算晚上宴请他吃饭。
郑濂退下后,皇上身边的校尉忧心忡忡地说:“这么大的家族有利有弊,如今刚刚建国,民心不稳,郑氏一家千余人如果存有不忠之心,有个风吹草动,就是国家的隐患。”皇上听了,心里开始转喜为忧。
晚上宴请郑濂吃饭时,皇上问道:“你的家族这么多人,却能和睦相处,作为族长,你管理家事有什么好办法吗?”郑濂回答:“我们传承家法管理家族,也没什么特别的,只是‘不听妇言’而已。”皇上很疑惑,治家良策就这么简单吗?郑濂接着解释说:“妇人有智慧的,也有愚昧的,但这里‘妇言’不是单指妇人说的话、不是贬低一切妇人女子,而是指有违圣贤教诲的不明智的言语。这类言语稍有不慎,就会煽动挑拨家族的不和,作为族长,不可偏听偏信,才能够平人心。”郑濂接着说:“这里的‘妇言’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妇人的心比较仔细,也容易计较小节,提醒到我们,家族的大事不能计较,要请家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来定夺。”皇上听了颇为赞同,但心里还存有疑虑。
这时正逢河南进贡香梨,皇上有意考考郑濂,就赐给他两个香梨,看他怎么处置这两个梨子。郑濂拜谢后,要弟弟和他马上上路、带了梨子赶回家里。弟弟困惑地说:“不就是小小的两个梨子吗?皇上赏赐给你的,我们带在路上,你什么时候渴了就吃掉,没人会说不公平,何必如此大费周章赶路带回去呢?”郑濂却说:“虽然是小小的两个香梨,意义非凡,你就随我快点带着梨子回家吧!”这时明太祖也安排了校尉暗地里跟着郑濂,看看他有什么举动。
一回到家里,郑濂马上召集了全家一千多人,一齐对着皇上赏赐的梨子谢恩。谢恩后,郑濂搬出两个大水缸,放了两大缸清水,把香梨捣碎,一边一个放到大缸里面,然后让家里的每个人都分一碗含着梨汁的水,这样全族人都公平地分享到了皇帝的赏赐,很是开心。
郑濂也藉此向族人示范了公平有序、孝悌友爱的重要性,从此整个家族更加齐心和睦了。皇帝派遣的校尉回去向太祖皇帝如实禀报了细节,皇上看到郑氏家族忠信孝悌的高尚品德,彻底打消了内心的疑虑,郑氏家族也得以继续平安生活,绵延后代。
郑濂品德高尚,又充满智慧,懂得以“和”持家、也懂得怎样才能做到无私公平。公平,人心就平,心平了之后就和谐安乐。
文:改编自蔡振绅先生编着的《德育课本》第一册悌篇《郑濂碎梨》
——来自电子报第二百三十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