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学问的精髓之处在哪里?| 阳明心学探秘

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像孔夫子这样名垂千古的大圣人,好像就没有他不懂的事情,这样的人也会有忧虑吗?在《道德经》里,老子说“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人之迷, 其日固久。”其实,对于怎样学习传承道学,孔子跟老子有着同样的担忧~

       《王阳明传习录》原文:

       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着习察,实有诸己者也。讲之以身心,行着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

孔子忧虑的是什么呢?

       在《论语》的述而篇里,子曰“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一个人的德性不好好去修,学业不好好地精进,这是孔子非常堪忧的事情。
《论语》-述而篇
子曰“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

       阳明先生说,现在世上很多人只稍微学习一下古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学问,马上就自以为已经知晓了自己的良知,就以为已经达到极致了,没有朋友之间的研究、讲习,实在是可悲啊。

       学习大道的学问,不是先见道而后再体道的,它们是同时的,因为知行是合一的。

       所谓“道必学而后明”,学是学自己的良知,良知在内,是往里面觉察的,不是在外面讲学讲到大家都明白道理而得的。

        良知是每个人天然的心体,是要从里面去感觉,从外面讲学是无法明道的。

孔门之学的精髓是什么?

       世上学习和研究学问的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往内求,在身体里用心来体验。

       另一种是用口耳的,背诵听诵,像社会上的读经班,一本本的经典倒背如流,或者只要诵念佛经,甚至只是一个佛号,然后就可以得道升天等等。他们从文字之间去揣摩圣贤们当时得到的是什么东西,这就是所谓的“讲之以口耳者”,可是这却与各教圣人在经典里的嘱咐叮咛背道而驰,很难真正体会到自身的大道。

       第一种往内求之于身心的,在七情六欲的习性涌动中觉察自己内心能量的脉动,学习如何从烦恼罣碍解脱出来的心法。他们观察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不是符合良知,按着事情的正理,把纲常伦理踏踏实实在自己身上落实。

       如果能够内外合一,在运筹帷幄中,在待人处事中觉照自己的内心,践行自己的良知,这才能明澈孔门的学问。

孔门学问的精髓就是
内外要兼备,
不是偏向于内,
也不是偏向于外,
内外是一体的,
知行是合一的。

——本文来源:张庆祥讲《传习录》(喜马拉雅 12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