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错

本栏目由张庆祥讲师指导


新闻简报:

  某日,市民张先生到银行去取钱,他告诉柜台人员要取三千元,结果银行柜台出错,给了他三万元。张先生发现后,马上将多出的两万七千元退给了银行,银行方当即表达了口头感谢。

  回来后,张先生的朋友得知了此事,纷纷出谋划策,说张先生应该去找银行要报酬。张先生听信了朋友的话,再次回到银行,索要报酬。银行再次表达了感谢,并送给了张先生一个价值6.5元的杯子。拿到杯子的张先生,愤慨不已,悻悻而回。

  此事引发网友热烈讨论,虽然也有人觉得张先生做完好事,又回来要报酬的行为不太好,但认为银行有负于人的还是占了多数。不少人在指责,说社会应该拿出实际的方案奖励拾金不昧和见义勇为等行为。才能推动社会更加和谐。更有一些人借着替张先生鸣不平,将对银行诸多不满趁机发泄。事件纷纷扰扰、扑朔迷离,在谁对谁错之间,最终也没有个明确说法,就不了了之了。

  大小先后评论员观点:本来一件拾金不昧的大好事,却最终不仅张先生落得义、利均失,银行也背负骂名,这到底哪里出了错呢?此事确有错处,但先抛开张先生和银行两方不说,我们来看看张先生那群怂恿他去银行要报酬的朋友。得知这拾金不昧的好事后,他们不仅没有对张先生的行为给予鼓励嘉许,反而从旁起哄,导致张先生立场动摇,一份好心中平白生出许多的贪念。这种表面上看来好像为了你好,帮你出谋划策,实际却是不负责任、不明事理的乌合之众。言论与行为损人而不利己。在生活中遇到这样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混淆黑白的所谓朋友,真是要擦亮眼睛分辨清楚了,这属于典型的损友。

  而张先生本人当然也有错,轻信他人,就将道德标准改变。如果张先生能拒绝朋友的劝说,坚持拾金不昧是应有的道德,那么他的行为就足以令人赞扬,成为人们的榜样了。

  银行方的处理方法确有不妥,应该要比较慎重、正式地表示感谢的。而不是草率地面对,造成他人的不快。这是银行在管理上的缺陷。此事银行的错,错在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张先生的错,错在道德标准偏移。而张先生的朋友们的错,错在破坏他人的道德,不仅将别人心念引偏,还让自己也落得小人的骂名。

  再完善的制度也约束不了道德,道德是天地间生生不息的规律,在人身上就是一颗良心!凭着良心做事,才是为人处世最终的准则。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之所以能经久传扬,因为讲的是道德的准绳,是天地间不变的真理!想要把握事情大小先后处理准则,只要依循经典指引,从根源上去探寻,就能得到事理的圆满标准。

——来自电子报第一百二十一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