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范思兰(长沙)

       女儿上小学了,在她的带领下,我回到了久违的校园生活。跟她一样,对于上学,我有着新奇感,有些期待,还有一些紧张。因为早在她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有人不断在耳边提醒我,好好享受这难得的没有学习压力的生活吧,一旦等到她上小学,哼哼……。后面的话不言而喻,就是上学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大人要跟着紧张起来才行的。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广告词,深深的印进了我们这些在动荡和机遇共存的环境中长大,非常缺乏安全感的父母的心事中。这些人现在正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正好是为乳燕衔泥的时候,那一份的压力、焦虑与责任,扎扎实实的透过哺育幼儿的心血,传递到下一代的孩子们身上。

       前几天,女儿的学校举办校运动会,邀请家长们都参加,我为能重新体验学生时代的热烈与激情兴奋不已。早早的来到宽敞的校园田径场,看着那整齐的阵势,听到运动员进行曲不断的奏响,拉我回到儿时的记忆中,内心跟着激昂澎湃。

       女儿参赛的项目是短跑100米,跑前她说:“我今天可不想跑个第六名呀。”(总共六人参赛)

       我提前跑去终点等她,“砰”的一声枪响后,一群小孩儿飞奔过来,我看到女儿,挺着圆乎乎的小肚子,正在拼命、拼命……往前跑,眼看着近了、更近了,赛道上其他人已经看不见了,我眼中只有这个穿着红毛衣的小姑娘在拼命奔跑的身影……终于到了!结果是——在她所不希望的第六名位置跑到了终点。

       女儿没等登记成绩 ,就跑到我这里来,一头扎在我怀里,不说话。我摸着她砰砰乱跳的小胸口,说:“怎么了,跑得很好呀,你自己觉得呢?”女儿说:“我觉得好苦呀,我像个农民一样。”她的回答让我既惊奇又好笑,忙问她为什么?她不回答。我又问:“那你觉得哪里苦呢?”她大声的喊了声:“心里苦呀。”然后就被其他小朋友拉着,跑到一边去玩泥巴去了。一会儿就传来叽叽喳喳的说笑声。好像刚才那心里的苦早就烟消云散了,心情一片大好。

       我感叹孩子的天性那么率真,一事归一事,不开心的事情过去,进入另外一件事就马上能快乐起来。也许在他们心中,世界就是如此的单纯吧。这多么令人羡慕呀。看着这个不想跑到第六名,又偏偏跑了个第六名,难过几秒钟,就能够开开心心去玩泥巴的小女孩,真希望她能永远保有她快乐的天性,无论她今后成为怎样的人,还是能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快乐起来的能力。

       《论语》中孔子不是说吗,要:贫而乐,富而好礼。现在的人,不要说贫穷的时候乐不起来,就是衣食无忧的人,能很快乐的又有几个呢?在街上走一走下来,就知道,人们的脸上,以木讷、阴沉、烦躁、眉头紧缩为居多,快乐,在这高速运转的环境中,早变成稀有资源了。

       张讲师说过:快乐是一种心情,而不是外在的钱或者表现。无论你在什么境遇下,是否还拥有快乐的那个“本钱”?跟你的惯性,你的心灵,你的思考模式,你对你胸中气血的判断模式相关。就象今天六岁的孩子,跑步得了最后一名,当时会觉得难过,但转瞬就能重新快乐起来,是因为她还没有将那个气血判断为自己不行、自己比别人差等等,因此,气血通过了,她也就重新快乐了。

       可是,大一点的孩子就不一定了,输了可能会哭半天,回去还闷闷不乐的。而大人们,更是将要得第一的欲望表露无疑,一旦没拿到,嘴上不说什么,可能心里气馁好久,一个学期过去了,还在想,下回运动会一定要扳回来。这就是因为,他们都将比赛输了的这个事件,定义了个“自己比别人差”的意义在里面。当一个人只能用外在的成绩来评判自己好坏的时候,一定会掉到不断外求各种成功,不断压迫自己去竞争,去赢的境遇中,从而失去对内在心性品质的关注,也就失去了与生命本源相链接的纽带。

       《论语》中,子夏说:贤贤易色……
张讲师的解析是:喜好一个人内在的贤德、他的心性,就应该忘掉他外在的容貌、表情,或者功业作为,忘掉一切外在的比较、对待,重要的是内在的心性品质。

       可是我们日常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在追求外在的功业作为,完全忘掉内在的心性品质的教育方式。

       田径场上,另一场比赛接踵而至,我听到一个老师对班上参赛的孩子说:“你一定要拿第一名,你一定要超过*班的***,你有这个实力的,你一定可以为班级争光。”在旁边听到这些话,我的心都揪起来了,不知道这个孩子在跑步的时候,还能不能单纯的去享受运动的快乐,她身上背着沉重的“要为班级争光”的包袱,一旦没跑到第一,她心中的压力、内疚、难过,肯定不是说一句:“心里好苦。”就能重新笑得出来的。

       快乐变成了有条件才能发生的事情,赢了才等于快乐。这么小的孩子,内在本有的清真与快乐,就在事事都要竞争,都要赢的环境中,开始渐渐耗损。

       回家的路上,我告诉女儿,我不要求她得第一。无论什么事情,努力了,认真了,就是最美的。她今天的第六名,我看到她是付出全力在跑的,我觉得她很棒,而且她跑步的样子好帅的。她看到其他同学得到了好成绩,能为别人喝彩,这就是最好的品质。我为她能够有这样优秀的品质而骄傲。

       不知道女儿听懂多少,反正她乐颠颠的答应着。最后还纠正我:“妈妈,老师说骄傲是不对的。”把我噎了半天,答应她:“呃……妈妈知道了,为你自豪。”

       我们常常在放学路上有类似这样的对话:

“丫丫,你在班上当什么班干部了没有呀?”
“有呢,妈妈,我当负责擦黑板的人。”丫丫很快乐的回答我。
“嗯,太好了,宝贝真能干。”
“是的,老师也说我黑板擦得好。有时候我还能去擦玻璃呢。”她高兴得在车上一跳一跳的
我问她:“那你想不想当班长那样的班干部呢?”
她想都没想的说:“我才不想呢,每节课都要帮老师发本子,有时候发得慢了,还要被批评。”
过了一会,又用嫩声嫩气的声音,慢吞吞的补上一句:“压力太大了~”

       哈哈,我多幸福呀,报纸上说,现在好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当上班干部,费尽心机去讨好老师,送礼要排队,看来我可以摆脱这样的命运。因为我和孩子都不会将当上班干部跟她的未来,跟她的快乐挂钩起来呀。

       在大家都为孩子报读各种补习班的时候,学校也让孩子去课外选修,有美术、书法、钢琴、舞蹈、梅花拳等等,回来跟女儿商量了一下,原以为她会选择美术,因为她很喜欢画画,结果她想了想,要求报“话剧团”。我问她为什么不选美术?她说:“平时都有美术课,自习的时候,下课的时候都可以自由的画画,再选美术就太没意思了。”我一听,有道理呀,兴趣是关键,又不要她成名成家的。所以当别的孩子在选修课时间去刻苦练习技术的时候,我家的女儿,回来又蹦又跳的跟我说:“话剧团太好玩了,我们跳到桌子上,老师都不会批评的。”

       以前也会想,这样是不是太给孩子自由了,会不会只顾玩而不学习,但几个月的下来,发现她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力还是掌握情况都非常的好,最关键她觉得上学是件开心的事情,每天好有期待的去到学校。还会告诉我,最喜欢的就是考试,因为可以不被打扰的自己做卷子。做完就可以自由的去玩了。

       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是我历来遵循的教育宝典,现在再加上《论语》的指导,讲师说:你对未来用不着期待太多,不如看看现在做什么事情会让你觉得很自在?能吸收到很多东西?那个时候你才会觉得人生真的很充实。

       一个人,如果太努力经营外在,不断去活给别人看,那就会痛苦得不得了。而实际上我们现在人世间的痛苦好像都是因为这一项。如果你相信自己还不错,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的时候,你真的可以很自在!这个别人怎么看你,就是贤贤易色所说的“色”,不论对人对己,忘掉外在容貌跟浮华,把那些假象能够蜕得下来,每个人都可以证入内在的清净本真。

       在我的理解中,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别早早的用外在的要求来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别用大人的标准来肆无忌惮的打断孩子的兴趣;别说为了孩子将来好,而牺牲他现在的快乐,换取将来还不见得能够达成的目标;在做决定之前,想想这是孩子要的还是大人要的?想想你是想要他(她)拼死拼活,学到满身的本领,时时处在竞争的压力中,过着富裕、出人头地却不幸福的人生?还是让他(她)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轻松应对,都能快乐生活的能力?别让你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背上重重的包袱,而输掉了内在清净的本真,失去内在快乐的能力。

       一个不愿意当班长,却每天认真擦黑板的孩子,一个拼命奔跑,但只得了第六名的孩子,一个把考试当成最好玩的课,把踩到桌上都没老师批评就很快乐的孩子;难过的时候会大声喊“心里好苦”,接下来却玩泥巴玩得不亦乐乎的孩子;看到别人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自己快乐的在下面帮忙给老师递奖品,忙得满头大汗的孩子……在以名次、成绩来衡量孩子的人眼中,可能不值一提。但在我心中,她内在的本质却是那么的可贵,多么值得我去学习啊。

       每一刻,女儿都很充实快乐。她不用担心别人怎么看她,事实上她知道,无论她是否比别人棒,家人都非常欣赏她,爱她。因此她也非常相信自己是很不错的。教育她的过程,就象每天擦拭一面镜子,镜子越干净,就越是照出自己内心浮现的种种问题,我常常觉得,孩子一定是上天派来的老师。帮助我时时擦拭着自己的思想,帮助我返回内在那最可贵的纯真、清净与快乐的心灵。感谢孩子!

声明:

       本文为黄庭禅学员练习中的体会分享,过往的心得并不能代表本人修行程度的高低。分享仅为与大家共勉,一同学习进步。

——来自电子报第七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