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庆祥讲师
同学问:张讲师您好!我们听了很多的经典,包括《传习录》、《论语》、《六祖坛经》等等,听的时候呢都很喜欢,也觉得好像懂了,但为什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总是好像忘记了?
张讲师:这心性的学问,一开始感觉总是支离破碎的,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我以前读《论语》的时候总是很纳闷,《论语》有千百条,到底要怎么样把它融会贯通呢?那就背吧!可是背着这条,忘了那条。我相信是很多人都曾感受过这种困难,也觉得非常的纳闷。
但是当你有一天把你的心、性、命观察透彻,并且将精、气、神慢慢地长养,再回过头拿起这些书来,你就会发现,这千百条原来都在讲同一件事情。所以其实你也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去背诵它,你只是有空就拿来读读,拿来想想,你不必急着什么时候才能把它贯穿,你需要一些时间打打基础,熟悉一些专有名词。
最终你会发现,其实你只要在日常生活里面,将自己的心、性、命彻底地观察,当这三个字在身中的真相观察清楚之后,所有经典里的不解之迷,将昭然若揭地,一一呈在您的眼前。且更进一步将原本的支离破碎,融为一体。届时您将触类旁通,左右逢源,三教经典信手拈来,有如出自一人之手。
道的可贵是能充满生机,能长养不息。德的可贵是能保持这生机,能让精气神长养不息。而掌控这生机的关键,就藏在你的“存心”里。那存着什么样的心,最能充满一身的生机,最能长养一身的精气神呢?这秘密只在一个“仁”字里。
仁这个字不是只有爱,仁这个字要表达最主要的内涵是“生机”!当一个人的内心充满仁慈,充满宽恕的时候,其心情必定是愉悦的、和平的,其周身气机必然是太和的、流畅的、长养不息的。
就像这样,经典讲的是一种感觉,一个生生不息的感觉,一个长养不息的性命。经典要读得好,就要懂得把那些不易明了的字句,在日常生活中,往自己身心里面去比对、去感觉。
好比“仁”这个字的重点是“生机”,所以看到这个字时,不能只想到要怎么去爱人,怎么去慈悲。而是要去检验当一个人内心怀着仁心,是什么感觉?怀着这宽阔的胸怀,浩然之气是否更加的长养?精气神是否日益充沛?这才是“生机”的所在,也才是“仁”这个字的正确注解。
这仁字,佛家叫性。你看性这个字,从心从生。这说明,存心对了,这周身造化自然就能长养不息。可以说这“仁”字,就是千经万典的一把万能匙。但生机两字一下子不好体会,造化两字更是深奥莫测,为了让上智下愚都能有所进益,于是圣人退而求其次,说了一个“忠恕”之道。
忠者尽己,就是把自己本分做好,把自己的生机顾好之意。恕者推己,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人也许不懂什么是与生俱来的生机?什么是浩然正气?但凡事都能将心比心的人,久了心必然宽阔,性必然仁慈。这时他虽不懂什么生机?什么造化?但那生机已悄悄然长养于一身了!这就是圣人的善巧方便,圣人的有教无类!
以上只是随手举例,各位若能运用这种技巧来读经典,将经典的字句,全都化为身中的生机,身中的感觉,慢慢你就会发现,这些经典的字里行间,信手拈来都是互相贯穿的,都是围绕在自身性命的生机在打转的。渐渐你会发现经典变得那么熟悉,那么切身,那么真实,那么实用!至此,经典不必强背,字字句句自然就入心了,自然就融会贯通,左右逢源了!
所以,如何才能贯通经典?当然,首先是要先大略地读,主要经典都读个二十五遍,这样经典的名词就大略有印象了,以后才有贯通的机会。
再来就是把经典的字句在自身中实践,在自身中观照,在自身中比对。这时你会发现,还好前面有读个大概,还好有下苦功读二十五遍。你开始发现,听我所讲解的经典时,那些《论语》、《孟子》、《心经》、《金刚经》里面的章句,我一提起你就知道在讲什么了,甚至你会联想到另一部经典是如何用不同的文字,述说同样道理的。
所以你必须先读过,一开始不是很懂没关系,总要先读过,如果你没有读过,不论要进入哪一部经典,都非常困难,你不知道它究竟在说什么,你会觉得很生疏。因此,把黄庭书院交付给你的三教经典读本,全都熟读二十五遍,这是进入经典非常重要的一步。
他日再加上你的实践、体验、观照,这古圣先贤的学问,就几乎要被你贯穿了。到那时经典也不需要刻意背诵,但当你需要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某经某句可以加以佐证,这样就可以了。
——来自电子报第三百九十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