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五刑解(一)
刑罚条款越来越多,而犯罪却未必减少,人们会去犯罪通常都是因为心中的欲壑难填,在三皇五帝时期,简单的刑法只是用来设防,真正教化民心却是用各种的礼教,达到制五刑而不用的至治境界。本报将分期摘登其中两篇,让我们可以瞻仰到圣人智慧的光彩。
刑罚条款越来越多,而犯罪却未必减少,人们会去犯罪通常都是因为心中的欲壑难填,在三皇五帝时期,简单的刑法只是用来设防,真正教化民心却是用各种的礼教,达到制五刑而不用的至治境界。本报将分期摘登其中两篇,让我们可以瞻仰到圣人智慧的光彩。
练习进行了一段时间,在应对事物时,却总徘徊在能用上和不能用上之间,哪里出错了呢?知道错,才有对的可能。
到底怎样才是究竟的真理,以及我们该遵循怎样的方式才能够返本还源,认理为真呢?本期谜底终于要揭开了!让我们依循张讲师的指引,将本篇文字在自己身中化为动词
上期讲到君子无忧,因为君子坦荡荡,虽壮志未成也能乐其意。在顺境下说这些固然容易,可当时提问的前提是孔夫子他们被官兵围困,断粮七天的情况下,亦能无忧,这种境界才是凡夫所望尘莫及的吧。本期为本篇故事的结局,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继续上集所说,这次张讲师已经为我们讲清楚了什么是”真”,找到”真”之后必然有个依循的顺序去返回大道,这就是”理”。就如同万事万物想要成功必然都要依序前进一样,但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在众多的方法中,迷失了前进的顺序呢?我们跟着张讲师一起来寻根溯源
上回讲到孔子在绝粮七日时,还有心思关心徒弟们的学问是否巩固,考问了两个徒弟子贡和颜回,问他们在如此危难时刻怎样看待圣人的学问?问过之后高下自分,也让我们学到了生动的一课。接下来这篇是子路问孔子的问题:君子亦有忧乎?
继前几期刊登过《什么是真理》《真理是隽永的安全》后,有感于大众常常跑遍道场四处的追寻,张讲师再次开讲什么才是真正终其一生该要追寻,并且找到后就要拳拳服膺不再让其失去的那个”真”
上一回讲到:孔子答复了子路对圣人仁德学问的质疑,圣人学问的真实高低与否,并不可以用外在的情境来衡量。子路明白后,孔子又相继叫来子贡和颜回,问同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位圣哲是如何理解以及与孔子对答的呢?
行住坐卧都是修行,这句话怎样落实呢?看张讲师简单扼要的为我们厘清。
上一回讲到孔子与众弟子被围困在陈蔡相交的地方,绝粮七天。大家都已经饿到病倒了,孔子却还在关心徒弟们的学问是否通透稳固。先叫来子路,问他怎样看待自己做学问做到如此沦落地步?这一问,招来子路满腹不满和怒火,质疑孔子学问有问题,不是真正有仁德,否则怎会不符合天地的因果定律,而招致灾殃呢?子路问完了,发泄完了,下面轮到孔子回答子路的质疑了,这是很好的一课,让我们一起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