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真心的陪伴

作者:卢建良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真心的陪伴  参加训蒙班以来,我一直负责读经环节的课程。在多次的课堂教学中,我切身体会到: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真心的陪伴。

  我们的训蒙班规模一直在11-14人。有的孩子有空时,父母就时不时送过来学习半天时间,而有的孩子,父母做好了其他校外辅导课程的统筹安排后,坚持抽出这大半天时间来陪孩子学习国学传统文化,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慢慢滋养孩子们的心田。

  我接触的课堂里,大部分孩子都比较遵守课堂纪律,有几个较小的学龄前孩童,也能够学着大姐姐大哥哥的模样坐得端端正正认真听讲。但是,有两位孩子比较独特一些,其中一位坐在小课桌边上,但是不一会儿就会身体前仰后合、七歪八扭,甚至踢到其他孩子的身体,影响到其他孩子的正常学习。对他劝告、提醒、训诫甚至直接让他站起来朗读,都很难让他收束注意力。

  后来了解到因为他家离得近,他一般都是自己来上课,他的父母或者送他来的长辈,很少来训蒙班和老师交流。他们认为孩子觉得好玩,那就继续上,不好玩,那就算了。今年春节过后,这个孩子就没有出现了。

  另外一个例子是一位三年级的男孩,也是很有个性。他的父母很上心,每次都开车40分钟送孩子到训蒙班,而且,爸爸也留下来参加家长课堂。刚认识这个孩子时,从他拧巴的表现来看,知道他来这个训蒙班很勉强,所以看到他大部分时间不进入课堂,在教室门外溜达。期间有助教老师哄他进来一会儿,然后,一转眼功夫他又出去了。唯有在读经环节,他倒显得有点兴趣参与。

  我捕捉到这个信息后,特意多给他一些表现的机会。比如,给他一个单独领读的机会,让他有成就感。随着和他接触次数的增加, 我和他约定,每次读经典之前的课本分发工作由他来负责。哎,就这个小小的任务,他分外珍惜,也表现得很重视。读经课程之前的课间休息,他就会主动去把经典读本整理好,以方便下一节课程使用。在分发书本的时候,我也请分发者和领受者之间要互相鞠躬行礼。孩子们一遍遍训练下来,都做得很好。

  这个孩子从一开始别扭地进入课程到现在,有了很好的转变。他的转变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他被父亲带来训蒙班后,就一直抗拒进入课堂,带着自己的各类玩具独自玩。当然助教老师也不会勉强他,不断地再去邀请他,渐渐地他选择游走在课堂边缘,眼睛朝教室里边瞟,偶尔也会接上一句两句对答。说明他虽然身体在课堂外,心思偶尔也在关注课堂内容,只是不喜欢端坐不动在教室里吧。通过老师的鼓励、交流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他已经能够完全进入到半天的课程安排中来了。

  第二, 他的自我认同感也在加强。在分享一周的善本的时候,在小队里他也是很认真地把自己记录的善本一条条地汇报出来。同时也渐渐地乐意上台大胆地去表现自己,不再是当初扭捏、局促不安的样子。他受到的肯定越多,心也越容易打开。在课间整理物资的时候,他会主动去搬桌椅,整理塑胶垫。与之前强烈抵触的那个状态相比,真是判若两人了,他内心其实也有很暖男和柔软的一面。

  这个孩子的转变,来自训蒙班老师与家长的共同配合与陪伴。一方面,孩子的爸爸付出很多,每次都是开车40多分钟送来,同时,自己也愿意走进家长课堂学习成长,积极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一些问题,并主动和其他家长交流互动,不断地提升自己,这些都利于在日常应对中更好地找到双赢的办法。

  训蒙班的老师也时刻发现孩子的亮点,并加以放大和肯定。适当的时候给到孩子以信任和责任。让他乐意参与进来,逐渐融入到团队中来。

  父母和训蒙班老师交流多,紧密配合,及时做到隐恶扬善。善本的记录和课堂分享,也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通过近两期训蒙班的接触,从这两个孩子身上,我切身感受到:凡是用心陪伴孩子并且自己也走进家长课堂学习提升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更有可能发生近乎脱胎换骨的改变,而这向善的改变,不正是我们小树苗的训蒙教育要努力的方向吗?

声明:

  本文为黄庭禅学员练习中的体会分享,过往的心得并不能代表本人修行程度的高低。分享仅为与大家共勉,一同学习进步。

——来自电子报第三百九十三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