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道家有“元神元气元精”、“真阴真阳”之说,总让人觉得神秘莫测,其实这都是讲我们身内的事,而我们要怎样在自身里启动上天赐予给我们的神奇净化功能呢?这篇文章道出了佛家所说的练就“金刚法身”的关键枢机……
《王阳明传习录》原文:
来书云:元神、元气、元精必各有寄藏发生之处;又有真阴之精,真阳之气,云云。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阴根阳,阳根阴,亦非有二也。苟吾良知之说明,即凡若此类,皆可以不言而喻;不然,则如来书所云“三关”、“七返”、“九还”之属,尚有无穷可疑者也。
“元神元气元精”就是良知
阳明先生学生陆原静来信问,道家有“元神元气元精”之说,元神元精元气各有寄藏的地方吗?还有“真阴真阳”是怎么回事呢?
阳明先生回答说“其实就是——良知。”
道家所谓“元神元气元精”这个“元”就是本来、本质的意思,对人来说,就是人还未出生之前一股先天的妙气。这股妙气本来就俱足元神元精元气,也就是我们的佛性。精气神加上“元”,是形而上的东西,不是物质的东西。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那在我们身体内,良知又是怎样运行发挥它的作用呢?
气在人体里的妙用
良知有什么妙用?良知是我们身体里一股气的真觉,是谁在感觉我们自己,就是这股气。人不是有神经才有感觉的,实际上真正让我们有感觉的是这股气。
良知就是本来的知觉,是不学而知的,人出生就都有的叫作良知。人能知冷知热,人有各种情绪,这都是本来的感觉。
良知的本体就是一股气,良知是气的真觉,爱、不忍心、愤怒、正气凛然,这些都是感觉,说感觉是为了便于让我们了解,实际上良知所指的是感觉发生的本体,就是一股气。这团气非常奇妙,它能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虚还无,我们不知道它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称这股妙气的妙用为“元神”。
我们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生气的时候常常会说一把火窜上心头,是什么窜上来呢?就是一股气;我们感动的时候也会说一股暖流涌上心窝,是什么涌上来呢?也是这股气。所以说以其流行而言谓之“元气”。
当人修炼,炼精化气气化神,炼到精气神饱满,气能凝聚,以能凝聚来说我们称作“元精”。
简单地说,气在人体内气变化无穷非常神妙的功能叫作”元神”,流行称为元气,凝聚称为元精,故
精气神是同一样东西,不是三样东西,只是从三个角度来形容这股气。
这股气充盈在我们身体里,所以也就没有“元神元气元精”寄藏在我们身体里的什么地方的问题了。
这股气凝聚到极点
叫作
真阴之精,
到了这个极点就会开始动起来,
所以叫作
真阳之气之母。
真阳之气到了极点,
就开始静,
所以真阴真阳是互为父母的,
这并非是两样东西,
是同一股气的动静互换而已。
怎样在自身内启动练就“金刚法身”的关键枢机?
如果大家能够把良知——也就是气,在自己身内好好体会观照明白,就会醒悟得到原来心就是气!根本就不是别的东西。
原来气的凝聚叫作精,气的神妙叫作神,流动就叫作气。如果我们把“良知”体会清楚了,什么精气神,什么真阴真阳,不必多加解释,我们都能够把它们全部贯通,都能够非常明白,没有抵触的。
不然的话,对于“三关”、“七返”、“九还”就会有很多的疑惑。“三关”是指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这三关九窍的气是最难通畅的,非要到一个人非常安宁静谧,气非常强的时候才能冲关过窍的。
穿三关是不能靠人为的造作的。
只要我们守着自己的良知,观照自身天然的本性,没有一点人欲之私的干扰,我们体内的气就能自然凝聚,强盛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冲关,这才叫作无为法,是靠着我们天赋佛性而成的。
所谓“七返九还”,是气净化升华的过程。
当我们在情绪不发,或情绪发动的当下能跳出情绪的束缚,感受得到气天然的真觉,这就是守着我们的良知。这时人体的心火气就会下降到丹田,心肾相交,丹田的水跟火既济,得到升华,气再返回于心田,然后再降回到丹田的水里去,不断地这样循环炼精化气气化神叫作“七返九还”。
这过程就像水的净化,水蒸馏一次,就得到一次净化,反复几次蒸馏,我们就能得到非常纯净的水了。
水的净化靠水本身的蒸发功能,而人体里的这股气要返回天然的本真状态,也是靠着人体里天赋予的净化返本功能。
而要启开这功能的枢机就是体察出我们身内气的清真天然。
所以,黄庭禅所教导的直指人心的”宽两秒“观照心法,不只是让我们在情绪奔涌的当下,能不被情绪控制带走,而得到自在安宁而已,最重要的作用是——
这心法
能让我们
因观照气机的实相,
气机的自然自在,
从而
启动人体内精化气、气化神的
淬炼功程,
这就是
开启
练就我们的“金刚法身”的
关键枢机!
也是这观照心法的大用!
靠着本性,不人为造作推波助澜,放宽你的心,大公无私,没有一点人欲之私,自然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股气就能周流不息,自然展开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虚还无的奇妙造化功程,自自然然走向返本还原的大道,这个才是修行唯一的正路!
——本文来源:张庆祥讲《传习录》(喜马拉雅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