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封信:教育细节造就“董事长”和“死刑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上)

 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昨天是植树节,春意盎然正是小树苗生长的好时机。同样,孩子也需要在父母正确的浇灌下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就让我们从以下的这两封信当中来品味不同的教育观念所带给孩子在成长路上的千差万别吧……

两封信的故事~

       这是最近网络上传得很火的两封信,一封是死刑犯写给母亲的信,一封是即将要开工厂的董事长写给母亲的信。

死刑犯写给妈妈的信

董事长写给妈妈的信

       从信的内容上来看,两两相对,可能是一个有心人看到现在教育的一些弊端,所以故意用拟人化的方式来撰写,描述两个不同教育风格的家庭所造就出来的孩子。这里面所透露的教育讯息和对教育的担忧,跟我们现在不断大声疾呼的一些教育观念是吻合的。

       现在我们就借着这两封信来做一个比对,看看这两位妈妈在细节处理上的不同而造成了这两个小孩在品格、人格、性格以及成就方面的极大差异吧。

          死刑犯&董事长
       三岁时~

       死刑犯:妈妈为了急于哄着孩子不哭,就去责怪这个石头,这是她基于一个妈妈爱护小孩的心态。她没有想太多,但是却让这个小孩觉得,错都是别人的,自己不会有错。

       跌倒到底是谁的错?当然是自己不小心!这样一个简单而且重要的教育机会没有把握好,而且还做了一个很不好的示范: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

       董事长:妈妈的做法让这个小孩明白:摔倒就是自己的不小心,自己的错,以后要更小心,不然会受到惩罚!

       在日常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我们一定会认为很小。但就是父母教育观念的一点点错误不断地累积,在小孩子的内心中慢慢会形成非常巨大的改变,造成两个人的人格有天差地远的差别。

       死刑犯&董事长
       六岁时~

       死刑犯:任性加耍赖,在众人面前哭闹,妈妈觉得没有面子,于是就乖乖付了钱。

       这一招是很多小孩子都会用的招,也真的屡试不爽,一般家长都会乖乖地付钱。

       董事长:说好了只买一样,任性加耍赖无效,不给小孩赖账的机会!

       如果这个时候答应小孩,还乖乖付钱,就是允许他以后可以不停耍赖的意思。这个个性一养成,不只会在六岁发生,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甚至出了社会都会发生。他不上班,就在家里耍赖,每个月还得给他钱,是不是这样?肯定就是这样!

       一点点的差异,后来会发生很大变化!

       死刑犯&董事长
       八岁时~

       死刑犯:妈妈什么家务都不让小孩做,会让这个孩子觉得:一、我一无是处,什么都干不了;二、反正有父母帮我,我什么也不用干。

       现在很多父母都会跟孩子讲: “你只要好好地读书就好了,什么家事都别做,不用拖地、不用洗碗……我们会帮你做。好好读到大学,读到博士,以后你的前途就会光明。”这是最傻的父母才这样干!

       董事长:妈妈让这个小孩明白, 袜子是自己穿的,碗和筷子是自己用的,吃饭、生活都是自己的事。

       看看这两个人,一个就是什么问题都赖在别人的身上,一个就是以后生活琐事完全自己负责!

       死刑犯&董事长
       十岁时~

       死刑犯:妈妈为了让孩子出类拔萃,硬逼着孩子去上各种辅导班和兴趣班。“兴趣班”三个字,名字取得真好,但是一般来说,去上了这个兴趣班就会变得完全没兴趣,因为大多都是被逼的。我们希望小孩出类拔萃,但最后却没有一个是出类拔萃的。因为这些所谓的兴趣班,几乎大多数小孩都学过,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特殊的,大家都一样。

       董事长:上课好好学,课余好好玩,再看看课外读物,这位妈妈并没有逼着他的小孩学什么,却让小孩明白了要为自己的兴趣负责。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对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刻成龙、刻成凤。

       譬如拿我女儿来说,她的钢琴其实弹得蛮好的,是因为被她妈妈一直逼,逼到了她现在的程度,考个证甚至还可以当老师。但是平常没事的时候,她是不会弹两首曲子来让大家怡情养性的,因为她其实很气弹琴这件事,以前被逼着学钢琴的那个痛苦记忆,到现在还犹存。

       所以这样一直逼,实际上没有好处的。

         死刑犯&董事长
       十五岁时~

       死刑犯:凭兴趣就可以让妈妈借钱买一架钢琴。小孩子学东西本来就一时兴起,并不是真正很有毅力,一任性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6岁时养成的个性,已经渐渐体现。

       董事长:他的妈妈很有智慧,不知道这个小孩是不是一时兴起想要学钢琴,怕他毫不负责任,就买了只支口琴给他,试验他是不是有毅力去学一样东西,结果他一直吹就吹出兴趣来了。

       口琴、钢琴都是琴,都是音乐,都可以陶冶心性,不一定钢琴才能够陶冶性情。当我们去野外郊游时,带一把口琴就可以吹了,钢琴你搬得动吗?随性地怡情养性一下,大家同乐一下,有时候口琴的效果比钢琴还要好,这个孩子就坚持下来了。

细节教育带来的不同个性!

       我们从三岁一直看到十五岁,已经看出一个端倪。两个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细节教育却给孩子留下不同印象,带来不同个性。

       死刑犯的妈妈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心里留下的印象:我随便耍赖、随便要求,反正你一定就要满足我,不满足我就看着办,我一定要闹到你没面子为止;还有就是我什么都不用干,反正你们什么都会帮我准备好。

       而这个董事长的妈妈的教育方式却给孩子留下了另一个印象:就是做得好自己就能享受,做不好就要负责,自己的生活自己料理、自己享受。

       这个差别已经慢慢形成出来。

       想要知道他们的人生最终是怎样走向不同的吗?不要走开,下期更精彩~

       未完待续……

——本文来源:《幸福内心禅》第194集

两封信:教育细节造就“董事长”和“死刑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