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在动?

作者:曹红

  多年前和朋友一道远行甘南,去到青海拉卜楞寺,在明亮的高原日光下,一个深深的长廊里,五彩斑斓的转经筒,在众人的推动下,缓缓移动着它们各自的日影。远处的五色经幡,在风中猎猎飘扬。

  多年后,在《六祖坛经》里读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六祖)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了。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每读至此,都会想起去青海时看到的五色经幡,彼时何曾想到风动、幡动和心动之间事呢?

  可是我们每一时每一刻,不都在外境的风动、幡动和引起内在的心动之间,辗转思虑,烦忧不已吗?

  家里有一本《六祖坛经》,于多年前请于黄柏山法眼寺。当时去参加禅修活动,一天九坐,身在禅堂静静端坐,但心如纠缠纷乱的蛛丝一样,或烦燥难安,或郁郁不乐,或神伤难定。

  回家后,也自己打坐,熬着腿痛,很痛时忍到眼泪簌簌流。但是,我愿意在蒲团上腿痛无比,也希望能稍减些心中之痛。多年的生活纷扰,在一日一日的打坐里有所释怀,但情绪还是常常如一坨尘泥,堵在心间。

  那一段时间,带上《六祖坛经》,去公园读一读。从春至秋,看树叶从生来到离去,生命如此玄奥,而我至今参透多少内中的意味?

  经文中很多深遂义理,我百思不解,直到开始听台湾黄庭书院张庆祥讲师所讲解的《六祖坛经》,才有醍醐灌顶之感。

  因此,很想见一见这位将《六祖坛经》讲得如此明晰透彻的禅师,于是去到黄庭书院,亲身感受一下山中的耕读生活。

  山间的劳作远超乎我的体力,雨天一身泥水,晴天一身汗水,在这样的当下,感受心中情绪的发生。晚上静坐,站桩,读经典,一天的疲惫不知不觉消失于无形。平时疲弱的我,精力神长养了很多,走路开始健步如飞起来。

  讲师刚刚还在田间与大家一起劳作,换上干净素朴的禅服,就来到禅堂,为我们讲解心性的奥秘,在各种感受的课程中,让大家体会各种情绪的来来去去。受控于情绪多年,却不知源于何处。当我们把视线往内,和自己的内心在一起时,终于能看清喜怒哀乐发生的源头。

  后来,又听了张讲师讲解的《传习录》,发现古圣贤的学问,都有惊人的相通之处。圣人之学,都不离心体,佛经里讲如何明心见性,阳明先生的学问称为“心学”,大道至简,殊途同归。张讲师讲解的《论语》《道德经》莫不如是。

  《六祖坛经》里,五祖请众弟子各写一偈,来判定弟子们有无见性,把祖位传给见性之人。

  神秀所作一偈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说:“实未见性。”

  惠能所作一偈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知惠能悟得本性,传祖位于惠能,当晚于三更为其讲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您一定想知道,五祖是如何判定神秀实未见性,而惠能悟得本性的,不妨请您听听张庆祥讲师所讲解的《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是唯一一部由中国人用近乎白话文写就的佛经。六祖不识文字,但是对于如何练就明心见性的功夫,对于修行中古来至今的种种错误,都有深入浅出的阐述。张讲师对于经文的讲解也是次第分明,句句不离心体,让人茅塞顿开,心生清凉的欢喜。

声明:

       本文为黄庭禅学员练习中的体会分享,过往的心得并不能代表本人修行程度的高低。分享仅为与大家共勉,一同学习进步。

——来自电子报第二百九十二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