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的大学问(九):圣人留下的路标
人生苦短,如何不被滚滚红尘席卷而去,如何找到永恒生命的根本,如何找到亘古不变的真理,领略过人生顶峰无尽风光的圣贤,深知探寻自身真理的不易,为我们在沿途留下了路标。
人生苦短,如何不被滚滚红尘席卷而去,如何找到永恒生命的根本,如何找到亘古不变的真理,领略过人生顶峰无尽风光的圣贤,深知探寻自身真理的不易,为我们在沿途留下了路标。
一个人能否开悟明了心性,本是个人的事。可如果未能了透学问的根本,却又跟随者众,这有可能误了别人而不自知啊!
生命过程中,每天都有无数的念头生生灭灭、起起落落,忽而为善忽而为恶,变幻不定。殊不知我们的生命之树,或是俊秀挺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还是厄运连连,枯萎凋零。其结果就在一念善恶之间分判

前几期《修身的大学问》把一个人修身的次第讲得很清楚,一步步缩小范围,支点就在我们身里面的心,心里面的“意”, “意”里面的 “ 知 ” ,“知”里面的“物”,到这里支点已经出现了。既然支点出现了,那支点在哪里,要怎样做才能使我们能得到修身的莫大好处呢?
修身的大学问的代表作《大学》中的最核心的“格物致知”一篇,被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焚毁了,导致了“格物致知”的真义的失传,之后又遭逢后世大儒朱熹错解,让这一大学问被误会了两千多年!那么“格物”的真义究竟为何呢?本文千万不可错过!
上篇《修身的大学问(五)》讲到“正心诚意”的“意”是我们内心的感觉,“诚意”之前要“致知”,从这儿就知道“致知”是“意”内的事,而“意”是心内的事。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其中“格物致知”最容易让人迷糊, “致知”究竟是什么呢?
头脑里的想法与内心的感觉是一回事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与修身大学问有何关联?修身的起点在哪里,怎样不让方向跑偏?厘清一连串的问题,我们的生活与大学问能连接起来了。
被外在逆境压得透不过气来,陷入满心的杂念、连续失眠的日子。这一天,实现了久违的放生,手捧小小生命放归自然。那个当下内心渐渐柔软宽和,随之而来的竟是生命的转机。
越是刻意练习,收获越少。哪里错了?藉事练心,在那一次内心翻涌的当下,反思、观照、调整,“成人”的心终于走在“成己”的前头,渴求的改变也慢慢发生了。
前三期讲到,立志,立的不是事,“志”要从心里立。我们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内心俯仰无愧,志存高远,造福社会,可也得有个支点、着力点,才能把修身、修心的学问落实,那么这个着力点是什么呢,要成为一个“好”的人,在哪里着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