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个人的“良知”,其实从未失去 | 阳明心学探秘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丢掉”良知?要怎么样才能找回来呢?原来它一直都在这里~~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丢掉”良知?要怎么样才能找回来呢?原来它一直都在这里~~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皇帝祭天不是好事吗?为什么阳明先生看出了里面的弊端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儒朱熹晚年眼睛看不见了,这时他常返观内照,竟发现了一个大秘密原来真正的学问在这里啊~~
圣人也有高下之分吗,究竟以什么来定论呢?听听阳明先生的妙语释疑问~~
《论语》头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常常解释为学知识要常温习,温故而知新;先儒朱熹解释说要学习效法先觉者的行为。然而,这都是浮在外在行宜的说法,没有直达到根本,那么阳明先生是怎样解释这句的呢?
有一种人,才思敏捷,见多识广,没有他不知道的东西。子贡就是这类型里拔尖的,他非常有才学,风度翩翩,是个外交官的人物。可是在孔子眼中,他却比不上颜回,这是为什么呢?
墨子提倡兼爱,天下无我不爱之人,爱一个路人跟爱自己的父子兄弟是一样的,如此令人感动,为什么圣贤们却批此为邪说呢?读了这篇文章,才恍然大悟,才知道什么是更重要的。真是不读圣贤书,迷糊一辈子也不自知啊!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圣人是人情之至,当哀伤情绪需发,圣人又是怎样的顺乎情理呢?孔子给我们做了榜样。
做学问的根本是什么呢?想要求学问,但是还要读书、上班挣钱、奉养父母,没有时间怎么办呢?阳明先生对学生说的这一席话,真是令我们醍醐灌顶,更加立定脚跟往前进取~
既然无善无恶才是学问的究竟,那为什么还要除杂草呢?这不是分别善恶了吗?听阳明先生细细论来,原来无善无恶是指对内在那股能量的态度,外在的事理按大小先后处理,内在的一股气任它走该走的路,就可以心体不累,累积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