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唐张公艺,九世同居。睦族之道,忍字百余。
唐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问其睦族之道,公艺请纸笔以对,乃书忍字百余以进。其意以为宗族所以不睦,由尊长衣食或有不均,卑幼礼节或有不备,更相责望,遂为乖争。苟能相与忍之,则家道雍睦矣。
李文耕曰:“处家之道,非一忍字所能尽,然忍固争之反,化之渐也。凡憎嫌之端,初起甚微,结之便深,构之便大,一忍则无事矣。况相效於忍,有不和顺者乎。张公治家,更有规范,然忍字固其得力处也。”
【白话故事】
现今,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很普通。若是祖父、祖母或者外祖父、外祖母一起生活,这个家就被称为“三代同堂”;若祖父、祖母的父亲或者母亲也都健在,并且在一起生活,则被称为“四世同堂”,这是现代难得看到的景象。
可是历史上竟然有过一个 “九世同堂”的大家庭呢!九代共900多人,都住在一起,没有分家,因而整个家族每天衣食住行都在一起。每到吃饭时间,全家击鼓为令,听到鼓声立刻应声到餐厅集合。男女分别入座,老人在上座,晚辈在下座,儿童另设桌凳。难能可贵的是全家人谦恭礼让、上下和睦,成为远近闻名的榜样家庭,受到周围邻里的赞扬。
这个九世同堂大家庭的好名声,很早就传到了皇帝那里。从北齐开始,多次受到当朝皇帝的表彰。在古代,一个平民家庭能得到皇帝的表彰,是天大的荣誉。
到了唐代,皇帝唐高宗也听说了这个九世同堂大家族的美名。唐高宗对此非常好奇,于公元665年,皇帝率领文武大臣和妃子等人去山东泰山的路上,就决定顺道来这个大家族查访。
当时掌管这个家族的人叫张公艺,他公元578年出生(北齐承光二年),活了九十九岁,亲身经历了北齐、北周、隋、唐四个朝代。张公艺从小就重视品德学习,成人以后非常智慧明理,所以被推举为家族的掌管人。
唐高宗来到张家后,果然看到张家人丁兴旺、一派祥和,而且邻居对张家也是交口称赞。可是唐高宗想亲自考一考张公艺管理家族的智慧,就想出了一个考题。唐高宗命大臣找来了两个梨,当场要求张公艺将梨分给家族的所有人吃。两个梨分给900多人怎么可能呢?皇帝真是出了个大难题。可是,张公艺谢过唐高宗后,不慌不忙地让人把两个梨用石臼捣成汁液,并将汁液倒入了平日盛饮用水的大水缸里,之后召集大家,给每人分一小勺。这下高宗皇帝亲眼看到了张公艺的治家智慧,很是赞叹。接着皇帝就询问张家的治家秘诀是什么,张公艺请求用纸笔来对答。高宗皇帝命人给他拿了笔,铺好纸后,张公艺竟在纸上连写了一百个“忍”字。
写好之后,张公艺禀告皇帝说:“我自幼接受家训,要慈爱宽仁,我也没有特别的才能,仅是自己诚意待人。但我一直强调让大家都坚持一个‘忍’字,因为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所以长幼有序很关键。如果没有尊卑次第,家一定会很混乱。大家在一起相处时,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就会纷争不断。
这么多代人生活在一起,衣食住行,对于长辈的奉养等等,难免会有不周全的地方,而对于年幼小辈的关照也会有想不到或摊分不均的时候,因此若彼此之间,总是互相责问、互相埋怨,不能相互包容、礼让,就会因一点小事引发各种争端。这样一来,大家就无法同心协力、相互合作了,就没有人愿意积极为家里做贡献了,就会导致家财不兴旺,大家族自然无法维持。
因此,我们家的每个人,都遵从这个‘忍’字。无论发生什么问题,都尽力做到礼让互助,因此大家能长久地和睦相处。”
张公艺的一番话让唐高宗感动不已,立刻给予了赏赐,以示表彰。自此,张公艺和他家族“包容忍让,宽以待人”的做人准则,成为后世的榜样。他们家族的美名也传播得更远了。
李文耕曾评论说:“处家之道,不是一个‘忍’字所能说尽的,然而‘忍’原本就是争夺的反向,遵从“忍”的原则,纠纷自然渐渐化于无形。但凡憎恨、厌恶的发端,最开始都是很小的事情引起的,但累积久了,这样的情绪就变得深切了,再一交错盘结就变得更大了。所以当下能‘忍’就会没事了。大家若能彼此忍让,哪有不和睦的道理呢?张公艺治家有方,虽得益于家规的确立,但是‘忍’字才是他治家最得力的抓手啊。”
(改编自蔡振绅先生编著的《德育课本》第一册悌篇《公艺百忍》)
声明:
本文为黄庭禅学员练习中的体会分享,过往的心得并不能代表本人修行程度的高低。分享仅为与大家共勉,一同学习进步。
——来自电子报第三百零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