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文王之德尽善尽美? | 阳明心学探秘

张庆祥讲师

            《传习录》原文:
       问:“孔子谓武王未尽善,恐亦有不满意”。
      先生曰:“在武王自合如此”。
       曰:“使文王未没,毕竟如何?”
       先生曰:“文王在时,天下三分已有其二。若到武王伐商之时,文王若在,或者不致兴兵。必然这一分亦来归了文王。只善处纣,使不得纵恶而已”。

        学生问王阳明先生:“孔子说武王未尽善,难道他也有不圆满的地方吗?”

       这一段的典故来自于《论语》八侑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里的“韶”是指《韶乐》(《乐经》的乐章之一),是舜的时候所作的乐。

       舜帝品德高尚,非常贤德。尧帝是位明君,闻知舜非常贤良有德,把他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还把天下禅让给了舜。舜帝不负尧帝和民众的期望,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韶乐》就是那时所作出来的,《韶乐》展现了天下泰和之乐的美。孔子评价《韶乐》说:“韶乐所流露出来的德风真是美到了极点啊。”

       《武》是武王得天下时所作的乐曲,孔子听完武王的曲子,评论说:“武王的乐所流露出来的德风也是极美的。”古代开国所作之乐必与其德相符,武王当时因是杀伐而得天下,其乐演奏起来仍有杀伐之声,故未能尽善尽美;舜是以禅让而得的天下,天下大治,故舜内心祥和,故其《韶乐》尽善尽美。虽说如此,武王伐纣仍是受到圣人们的称扬。

       孔子说《韶乐》让人听起来尽美又尽善,《武》虽尽美却未能尽善,这略有缺憾,不够圆满的意思。

       所以学生问阳明先生:恐怕孔子认为武王的德性还有所缺憾,还有不圆满的地方,是不是这样呢?

      王阳明先生回答说,在武王所处的境遇中,自然是如此的。因为武王处在一个不得不去杀伐的时代,武王面对的是纣王,纣王这么暴虐,你劝他,他不会听,不用硬手段的话,就没有办法救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所以最后不得已,大会八百诸侯,动用杀伐的力量,把纣王杀掉了,这样才能够使天下太平。

       我们每个人处在武王这个位置时,恐怕也是不得不如此的啊,所以说“在武王自合如此”,是自自然然就会走上这条路的。

       学生继续问阳明先生,“武王伐纣是在文王过世之后的,文王的德性是如此的美好,如果文王还没有过世,那么,文王是不是也会举起杀伐战争,把纣王给杀掉呢?

       阳明先生回答说,文王还在世的时候,天下当时是纣王的,但是文王德性很好,所以各方的诸侯都来向文王朝贡,就等于天下几乎是文王的,有三分之二的诸侯国家有什么纷争有什么困难,都是来请文王裁夺,文王好像等同于是天子一般了。

       武王伐纣时,若是文王还在,也许会不兴举伐之兵。

       为什么呢?

       因为文王在的时候,天下有三分之二的诸侯国就来归顺了,再多几年的话,说不定另外三分之一也跑来归顺了,那不就是等于整个天下都是文王的了吗,这样就剩下一个纣王空在天子的位子上。

       对于纣王,武王觉得纣王这么坏,我把你放逐不杀你就算不错的了。文王是很仁德的人,他爱百姓,可在他内心又不愿意对君王叛变,那文王会怎么做呢?文王会好好安置纣王,可是不会让纣王为恶,虽然天下还是纣王的,旁边用贤臣一样尊纣王为天子,可全天下归文王指挥,不听纣王指挥,文王的仁政还是能够实施,惠及百姓的。

       文王的德性感召力这么深远,几千年了,现在大家读到文王的故事,还可以体会到文王内心的那种柔软,所以王阳明以内心的柔软来揣度文王的心思,就能体会到文王面对这样的纣王,这样的局面会怎么做了。

       事情总有大小先后,事情也有一些不得已,但是德性圆满的人跟德性还未圆满的人,所选择的方式会不一样。

       以武王的方式,已经是不得已了,只好杀伐了,把纣王赶下来比较快,因为要感化纣王实在太难了。武王的德性还未有文王的圆满,武王要来感化纣王恐怕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即使文王在世的时候,也没有办法把纣王给感化了,但是文王有德性让三分之二天下的人归顺于他。武王之所以能够伐纣,也是倚仗着文王德性的福荫,因为文王已经让天下三分之二归给他了。

       遥想着文王的德性,设想着文王的处境,我们就更明白文王德性有多感人至深啊!纣王虽还是天子,可是他没有机会为恶,天下经过文王的治理,有条不紊,人民安乐,文王的德性真是非常的美非常的圆满!

——本文来源:张庆祥讲《传习录》(爱奇艺 03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