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带你直入心源性海的”内心钥匙”

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一个人能否开悟明了心性,本是个人的事。可如果未能了透学问的根本,却又跟随者众,这有可能误了别人而不自知啊!

       《朱子晚年定论》原文:
       阳明先生作序(续上期):间尝以语同志,而闻者竞相非议,目以为立异好奇;虽每痛反探抑,务自搜剔斑瑕,而愈益精明的确,洞然无复可疑;独于朱子之说有相抵牾,恒疚于心,切疑朱子之贤,而岂其于此尚有未察?及官留都,复取朱子之书而检求之,然后知其晚岁故已大悟旧说之非,痛悔极艾,至以为自诳诳人之罪,不可胜赎。

       世之所传《集注》、《或问》之类,乃其中年未定之说,自咎以为旧本之误,思改正而未及,而其诸《语类》之属,又其门人挟胜心以附己,固于朱子平日之说犹有大相谬戾者,而世之学者局于见闻,不过持循讲习于此。其余悟后之论,概乎其未有闻,则亦何怪乎予言之不信、而朱子之心无以自暴于后事也乎?

       予既自幸其说之不谬于朱子,又喜朱子之先得我心之同,然且慨夫世之学者徒守朱子中年未定之说,而不复知求其晚岁既悟之论,竞相呶呶,以乱正学,不自知其已入于异端;辄采录而衰集之,私以示夫同志,庶几无疑于吾说,而圣学之明可冀矣!正德乙亥冬十一月朔,•后学余姚王守仁序。

学问要在自身中不断检验

       阳明先生自龙场一悟后,曾经跟很多的同修分享他的心学上的体悟。可听到的人都骂他,他们说心有位置,心是一团气?真是闻所未闻,怎么跟朱子说的不一样?大家都觉得阳明先生是想要出名要标新立异吧。

       阳明先生说,虽然自己对心性已有了深切的体会,可也常常自我怀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虑呢?大家想想,忽然之间有一个世界上最深奥的学问被你体会到了,你本能也会害怕惶恐的。这么幸运的事情轮得到我吗?世上有这么多学问高的人,就这样提出来会不会被反驳呢?

       阳明先生这些的担心,我自己也真是有很深刻的体会。当年我刚开始提倡黄庭禅的时候,也有着跟阳明先生同样的疑虑与担忧。所以就在自己身上不断检验不断观察,还不断否定自己。对照着经典,从经典里面去搜寻,希望能够找出自己的错误,最后发现自己的体悟跟经典的都是一样,都对准同一个焦点,才确定是正确的没有可疑虑的了。

小黄人

悟道学问不简单

       即使如此肯定,可偏偏由于阳明先生的学说跟朱熹的学说在很多地方是冲突的,所以阳明先生一直耿怀于心,而且,朱熹这么贤明,阳明先生也不忍心与他相抵触。

       阳明先生一直在想,朱熹终生致力于传扬圣贤的学问,大家又那么肯定他追随他,这样的一个大儒者难道会对心体毫无觉察吗?其实,纵观历史,这也是毫不奇怪的,多少勤奋的修行者一辈子都未能开悟,悟彻自己的心性。阳明先生在龙场时,好像是老天帮忙一样,让他在似梦似醒中仿佛听到有人告诉他,格物致知的根本在自身内,故而有“龙场一悟”之说。这真的不是简单的事,简单的学问!

一人盲,众人盲

       阳明先生后来奉朝廷之命留守南京的时候,有机会看到朱熹的很多文章,才知道朱熹晚年生病了,常常静坐返观,朱熹才发现圣贤学问都是指向内,内在的心性才是根本,原来自己年轻时所认为的向外探究万物之理,而后才能明了心性是错误的!朱熹非常后悔,年轻时写这么多有根本性错误的书,偏偏传播的范围又这么广,这误人误己的罪过实在是太大了,可又无法赎回,朱熹真是痛悔极了!

       一个人能否开悟明了心性,本是个人的事。而朱熹本着满腔热忱,努力地宣扬圣贤之学,却因当初不知自己其实仍是未能悟透学问的根本,著书却遍满天下,自己又被奉至高位,而后世的学者,绝大多数未明了自己的心性,在学习圣贤学问时会以谁出名就谁为最正确,就跟谁,所以一个错千千万万都跟着错,这就是朱熹最为担忧痛悔至极的事情!

终于悟道,可惜为时已晚

       现在世面上所传的《四书集注》、《大学或问》等书,都是朱熹中年时没有悟到心性时的著作。朱熹误以为《礼记》、《大学》的旧本是个错误的版本,以为竹简可能错落了,就把它重新编排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可实际上现在的版本才是错的。在类似朱熹《语类》这样的书籍里,他的学生在收集时往往加上他们狭隘的自以为正确的看法,这些言论跟朱熹生平所说的是相左的。

       朱熹晚年时,极其痛苦,他看到了自己的错误,可却由于卧病在床,没有办法去纠正流传于世的他以前的观点,惟一的办法就是在跟弟子之间的书信往来中透露他的心声。

       可惜的是,朱熹晚年开悟之后的定论,却没有多少人能看到。这是因为朱熹晚年时与之通书信的学生,都是对朱熹忠心耿耿的。虽然朱熹明明白白告诉他们自己早年的大错误,可朱熹已病体奄奄,这时即使有人说出来,大多数的学生一定会责骂他,说对自己的老师如此不恭,想必有什么图谋吧。所以,这些学生都不敢说出来,只是把这些书信收录保存了下来。

        阳明先生看到了这些书信,他很庆幸自己能够跟朱熹晚年证悟是一致的。他欣喜地看到原来朱熹也是悟道了的人,却很遗憾各门各派的弟子这么多的争论,不是儒家跟佛家道家有争论而已,儒家自己也很多门派很多争论。他们各自弘扬自己门派的学问,各有各的坚持,这都是局限于他们见闻的关系。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到自己的内心的真相,那么大家都可以直接进入心源性海,直接进入真正的学问。

为什么要读《朱子晚年定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