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庆祥讲师
同学问:老师好,现在各种教育培训机构,校内校外家长都在重视,可为何各种教育烦恼有增无减呢,家长、老师和学生压力好像都很大!家长辛苦、老师无奈、学生叛逆……有没有一个三方共赢的方法呢?求解惑!
张讲师答:三方共赢的办法是有的,可是必需先转变观念。首先我们要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天赋都是不同的,那些喜欢读书的学生,他自己会主动去读书,这种学生其实是不必家长老师怎么逼他的。另一些学生的特性是稍微给点压力他也能够读,这种学生就适合给予一点点压力,来促成他进步。还有一些学生的特性是你费尽力气鞭策他、控制他,他都不想读,他不想用读书的方式求取进步,并且还不断和你对抗,这时我们就应该要知道,这样的学生并不适合读死书,并不适合埋首在书本里,他应该适合更活跃、更贴近生活技能的方式。他应该适合直接去体会生活,直接在社会上谋求一项技能,或是直接进入职场。您不要小看这种人,这种人以后在社会上,往往比那些死读书的要有出息。您常可以看到有些企业巨子,很多都是没有读几页书本的,像那郭台铭哪有读多大学位吗?没有呀!所以想要三方都赢,只有家长的观念开始改变,老师观念改变了,才有解放的机会。
我们对自己的小孩是什么特性的人要有所了解,只要他能会读书、想读书,我们当然就得好好栽培他。若是他不读书、读不好,我们就得用另外一种方式栽培他,也许就在适当的时机,让他离开学校,或是让他进入社会。我想这才是一个三方共赢的好办法。
不要老是觉得有文凭的人就一定比较高尚、比较有出息,实际上证明并不一定是这样。这种观念要适时地和小孩子沟通,在我小孩还很小的时候,我用这种观念和他沟通。我告诉小孩说,你能够读书我一定会尽力栽培你,你若不读书,或是读不好,这并不表示你比较笨,只是表示你的特质不适合这种方式去贡献社会而已,但你可以用别的方式去挑起你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你可以用别的方式去创造你的成就,也许你更适合直接进入社会,在社会上磨练,或者学一项有用的技能,或者培养另一个兴趣。
我也常教育我的小孩,找工作能找到符合兴趣的那是最好,但这种工作真的很少。因为工作往往是一种付出,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劳累,工作是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工作不是单独可以用兴趣来衡量的。比如说造桥铺路那些辛苦的工人,这谈什么兴趣,谁喜欢这么脏这么苦,但是社会国家需要这条路,需要这座桥,当然就需要有人付出,有人牺牲,他们是国家兴盛的基础,他们以一技之长贡献国家,当然更值得我们的敬重,对不对?做任何工作都是一样,只要是尽自己的力量去对社会国家,对人群有贡献的,不论它是付出劳力还是付出心力,都是非常高尚的,都是值得尊敬的。付出自己劳力的人都是最高尚的,那些好吃懒做,啃老做寄生虫的人才是最可耻的。像这些观念,我从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常常和他们作沟通。观念要从小就要教育好,等到扭曲了之后就不好改正了。
现在的小孩为什么这么难调教,这常是因为观念的错误。比如老师跟学生说:“你的分数只要能提高一分,就能干掉一大片的人,就能把几十万上百万的人踩在脚下。”我真是不敢相信,学校在考试竞争压力下,竟然会有这种口号!你知道吗?这种口号无形中其实是在培养学生自私自利的心态,各位完全没有想到过最后会是这个结果。你想过吗?小孩在他读书的过程中,身旁有很多好同学、好朋友。这种口号让他侧着眼扫瞄一下身边的好同学、好朋友,我要往上爬必需要先干掉十万人、百万人,那我就得先设法干掉我周围的这些人,所以这小孩在跟同学一面交往的过程,会一面用尽心机,怎么阻止别人前进,怎么暗中让自己前进不让人知道,所以他就暗中偷偷读书,明的又约别的同学出去玩,考试成绩就能比别人好。你看这种口号就像在培养一个小人,培养一个表里不一的人。怎么会有这种口号呢?这种口号跟“再苦不能苦孩子”一样的无知且可恶。
我们要让我们的小孩子了解,只要你愿意付出,只要你愿意吃苦,只要你肯负责任,都可以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读书可以成功,但是不一定比直接付出劳力的人更成功。家长要开始改变观念,老师学生也要改变观念,让人尽其才,让不同天赋的人在不同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心力,这就是三方共赢的办法。
——来自电子报第三百一十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