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祥讲师
编者按:圣人也有高下之分吗,究竟以什么来定论呢?听听阳明先生的妙语释疑问~~
《王阳明传习录》原文:
“闻先生以精金喻圣,以分两喻圣人之分量,以锻炼喻学者之工夫,最为深切;惟谓尧、舜为万镒,孔子为九千镒,疑未安。”
先生曰:“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若不从躯壳上起念,即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千镒不为少,尧、舜万镒,只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镒,只是尧、舜的,原无彼我。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之事。”
德章为什么会难安呢?
阳明先生的学生德章跟阳明先生说:“我曾听您举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先生您以最精纯的黄金来比喻圣人,圣人像是千足的黄金,用黄金的份量来比喻圣人的功业,修成的法身的份量。我们做学问、修炼的过程就像炼金的过程,这个比喻最为恰当的。可是,我对于您把尧舜比喻为有万镒,把孔子比喻为九千镒,却让我心里有点难安。”
后世的读书人是以孔子为最高的圣人,尊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在后世读书人的心里面,孔子是集其大成的人。所以,德章觉得孔子应当比喻为万镒的。德章的心里在尧舜跟孔子之间争高下了。
其实德章这样想也是难免的。好比有人说孔子跟如来佛一样的伟大,一般人听起来不会觉得有什么,可佛家的人听了心里就会嘀咕,谁跟你一样伟大,佛家的人会说如来佛更伟大。如果说如来佛跟耶稣一样伟大,信耶稣的人肯定会说当然耶稣更伟大。就是这种心思,让德章觉得难安,实际上尧舜禹汤、孔子、如来佛、耶稣都是圣人。
之所以为圣只着眼在什么地方?
阳明先生说,这是你自己的价值观在计较了,你还替圣人们争高下。这只是一个比喻,还要你去争吗?如果不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的话,就算说尧舜万镒也不算多,说孔子九千镒也不算少。现在说尧舜万镒孔子九千镒,都是在比喻圣人,没有分彼此分你我高下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是由于圣人能执中精一。只论圣人的精一。像炼金炼到纯粹的黄金,纯粹的黄金就是“精一”。纯金只看有没有百分之百的精纯,不看它的分量的有多少,一两或三两五两都是纯金啊!只要内心都存着天理,都同样叫做圣人。
老子说“学无学”是什么意思呢?
好比论力量的大小,大家怎么能够都是一样的呢。古书里记载舜帝身高九尺,换成现在尺度来说,大概是两米七的身高。舜帝力大无穷,他看中一块平坦的大石头,想把石头拿回家当作床,舜帝背起石头就走,可见舜帝的力气有多大,简直是跟现在的挖土机差不多了!可古代的大力士很有力气的也很多啊,为什么舜帝可以称作圣人?这只是看内心是不是纯乎天理而已,跟有没有力气是毫无关系的。
这很像后世求学问的人,以为圣人知道很多,所以自己也必须知道很多,于是就尚玄好奇地不断追索。可是问题的重点不在这儿,重点是在于是不是能够去人欲存天理,只是这个差别而已。
《道德经》里老子说“学无学”,学问是学什么?就是“学无学”啊,就是把以前学到的有碍于我们回复天然本真的统统拿掉,就剩下天良。如果我们去除比较的心思,就在这心存天理上用功的话,天理本来人人都俱有的,那么每个人也能达到圆满成功。就像炼金,我的分量是大的就炼大块的,分量小就炼小块的,尽自己的存心和作为去炼,炼到精粹都是圆成的纯金。这个就是确确实实的事情,什么事情呢?就是“去人欲存天理”。
——本文来源:张庆祥先生讲《传习录》(喜马拉雅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