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阳明学问,自求诸心, 宸濠犯上,束手受擒。
明王守仁,在龙场,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后盗贼蜂起,乃亲率锐卒,破四十余寨、八十余巢,平数十年巨寇。宸濠反,下九江,薄安庆。守仁袭南昌,濠还救,大破之,遂执濠。
文成公初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后以兵部主事抗刘瑾,谪贵州龙场驿丞。万山丛薄,苗獠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伐木为屋以栖之。其一生学问事业,全从格物致知,自求诸心得来耳。
【白话故事】
出生与成长
明朝王守仁,字伯安,因为他曾在贵州修文县的阳明洞里居住,自号“阳明子”,后世都称他为“阳明先生”。他出生在浙江余姚县一个官宦世家,后来随父亲移居到了绍兴。他父亲是状元,很受当时的明孝宗皇帝器重,官至礼部侍郎。
王阳明自幼聪慧过人、气概非凡。他十二岁的时候就请教老师说:“请问先生,人生第一等大事是什么?”
老师回答说:“就是读书考取功名嘛。”而王阳明却说:“人生第一等大事恐怕不是考取功名,应该是读书学圣学贤吧。”
王阳明小小年纪就立志读书做圣为贤,他明白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王阳明十五岁的时候,恰逢国家边疆之地战事连连,他怀着一腔救国热情,刻苦练习骑马、射箭,并广泛涉猎兵书。而且,一有机会他就跟随父亲去到居庸关、山海关等塞外边关去观察山川地势,探访边疆的民族,了解这些地方的地理环境,向周围有经验的人请教带兵打仗的经验。在此过程中,他获得了很多边防重要经验和带兵打仗的要点,为他日后练就带兵打仗的本领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王阳明不怕艰苦,冒着生命危险去学习保家卫国的本领,为的是有朝一日能够为国家的安定出一份力。
阳明格竹
王阳明除了对带兵打仗很感兴趣,他与当时一般的文人一样,热爱探究人生终极真理。“阳明格竹”的故事流传甚广,是说阳明先生很喜欢研究理学,有感于大儒朱熹所说的“格物即是格尽天下之物,穷尽万物之理”,便想来做做实验。他兴高采烈地约了一位朋友,尝试去“格”庭院中的竹子。他俩比赛看谁能格尽竹子的道理,结果,他那位朋友连续格了三天,也没能格出什么道理来,反而病倒了。阳明先生嘲笑朋友太虚弱,说自己一定可以格出个道理来。可是,当他认真坚持了七天以后,也病倒了,但竹子的道理却没有完全格通。这件事情让阳明先生体会到,单靠苦思冥想去向外探究事物的道理,不是学习圣贤的正确道路。
出入官场
王阳明二十八岁时,考上了进士,正式踏入仕途。但他时运不济,偏偏遇到当时朝廷政治黑暗的时期,使得他纵有满腔的报国热情,却未能得到朝廷重用。
黯然离开朝廷以后,阳明先生在家乡潜心学习,体会到一味脱离尘世是没有益处的,入世救世才是人生的大道。从此以后,他决定倡导圣贤之学,并且开始讲学,将教化世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
后来,由于时局变化和国家的需要,阳明先生三十五岁那年,被任用为兵部主事。但当时皇帝仍然宠信专横跋扈、满腹阴私的太监刘瑾,朝中很多正直的大臣都上书揭露刘瑾的种种罪行,反倒被刘瑾陷害。阳明先生也因为诤谏被贬到了贵州龙场(今贵州省修文县)当很小的一个官——龙场驿丞。
龙场悟道
龙场地处偏远,环境恶劣,原始森林遍布,瘴气横生,经常可以遇到毒蛇和毒虫。而且当地的苗族、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社会风气也不如中原有礼。因对龙场环境和衣食住行极度不适应,阳明先生同去的很多随从都病倒并相继去世。即使有几位侥幸活下来,也是整日了无生趣。阳明先生知道再这样下去,大家都会没有希望,于是他开始以身作则、振作精神,每天快乐地工作,砍柴挑水、熬粥做饭、坚持锻炼……渐渐地越做越开心,还时常哼唱自己家乡的小调。他的积极态度带动了身边的人,大家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改观,开始努力付出,龙场的环境也建设得越来越好了。
谪居龙场的艰苦日子,对一个人来说是严峻的考验,但是对于阳明先生来说,却是成就他一生思想学问的最宝贵的契机。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生活中,阳明先生忽然悟出了困扰多年的“格物致知”的道理。他喟然长叹道:“从前我一直被格物致知的道理所困惑,如今才明白,圣贤学问的关键在于将一颗浮动的心定下来,不再向外驰求,能做到反复地求诸自心,就可以改造周围的环境。成圣成贤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啊!”
平定江西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国家动荡不安,南方福建沿海地方的盗贼猖狂不已,朝廷曾派人剿匪,但因山林深险,盗贼顽强凶悍,最终束手无策。兵部尚书王琼一向赏识阳明先生的才能,就向武宗举荐他率兵剿匪平寇。
这一年阳明先生42岁,受命亲自率领精锐士兵出征,与贼寇会战。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先后攻破了盗贼的山寨四十多个,贼窟八十多座,扫平了漳州、左溪和桶冈等地为患数十年的巨寇。
擒获宁王
正德十四年,阳明先生45岁时,分封于南昌的宁王朱宸濠造反,率兵攻下九江、南康,逼近安庆,准备顺长江挥师东下,一举攻占南京,自立为王。当时阳明先生路过江西丰城,正在前往福建平叛途中,得知消息后,立刻召集各守令出兵平贼,并率领新集结的精锐军队去袭击南昌,以断朱宸濠的后路。等朱宸濠想返回来救城时,已来不及了,在途中被阳明先生的军队打得大败。结果,仅仅用了三十五天的时间,阳明先生就擒住叛臣,平定了叛乱。对于用兵之术,阳明先生曾总结说:“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意思是:用兵打仗的方法是什么?也不过就是把圣人的学问学到精纯处,让心不被外物所困,就是方法。从这一番话中,可见他自求诸心、如如不动的功夫,即使在两军相交的征战中也毫不放松。看来圣人的学问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得出来的呀。
阳明心学
阳明先生一生讲学不断,即使在行军打仗过程中也不曾懈怠。他认为,如果社会上人心能趋于正直善良,那么衰败的世风自然能趋向淳厚,国家就能太平,人民就能安居乐业。所以他一生都致力于使民众“致良知”。由于连年征战劳顿,阳明先生身心耗损巨大,导致重病,不得已上书皇上,请求辞官回乡。在回乡途中,他病情恶化,临终前他看到学生哭泣不止,微笑着说:“我的心中一片光明,此生有什么可遗憾的呢?”阳明先生去世时,年仅五十七岁。他的灵柩路过江西时,当地军民身着缟素,痛哭着为他送行。
阳明先生初筑室阳明洞中时,世间程朱二氏学问流行。之后他任兵部主事时,因对抗奸佞太监刘瑾被贬贵州做龙场驿丞。当地崇山峻岭,少数民族聚居。他根据当地的风土民情,循循善诱,用传统的儒家思想教化他们。当地人受到阳明先生深厚的道德修养的感化,也很敬佩他渊博的知识,渐渐地聚集到他身边来学习。为了教育当地人,阳明先生建造了龙冈书院、君子亭等场所,在那里讲学。
阳明先生一生本着为国为民贡献的忠心,虽然坎坷,却精彩至极。他政治生涯坎坷,军旅生涯屡战屡胜,讲学教化孜孜不倦,追求真理无所畏惧。他倡导“知行合一”,直指修学的根本在于“求心”,以身作则,从起心动念当中去要求自己,将学问落实在生活的所有应对进退中,是实践真学问的楷模。可以说“格物致知,自求诸心”贯穿了他一生的学问事业。
(改编自蔡振绅先生编著的《德育课本》第二册忠篇《守仁求心》)
——来自电子报第二百九十五期